課程組於2009年起推行的計劃的重點介紹:
跳至: | 小班教學 | 資優教育 | 課程規劃 | 自主學習規劃 |
---|
課程 | 方法 | 評估 | ||
---|---|---|---|---|
學 習 目 標 |
![]() |
學生參與 | ![]() |
促 進 學 習 的 評 估 |
小組討論 | ||||
有效提問 | ||||
有效回饋 | ||||
![]() |
![]() |
第三層次 III 校外支援,如:
|
![]() |
第二層次 II 校本抽離式課程,如:
|
![]() |
第一層次 I 課程區分策略,如:
|
學生對像 | 教育支援措施 |
一九九零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發佈「第四號報告」, 引用美國聯邦教育局對資優的界定,並為香港資優教育勾劃了初步的發展方向。
如果符合一項或多項的條件,便可被列為資優學生:
以下是資優學生在認知及行為方面的一般特質。資優學生並非都表現出相同的特質,當中可能有很大的差異。
除上述一般特質外,根據Howard Gardner(1993)的多元智能理論,人類擁有至少八種智能:包括語言、邏輯數學、人際關係、內省、音樂、空間、肢體動覺及自然辨識智能。資優學生可能擁有一種或多種潛能,以下所述的一些行為表現,可協助我們從不同範圍發掘個別資優學生的潛能:
一. 語言智能 |
|
---|---|
二. 邏輯數學智能 |
|
三. 人際關係智能 |
|
四. 自省智能 |
|
五. 音樂智能 |
|
六. 空間智能 |
|
七. 身體動覺智能 |
|
八. 自然辨識智能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