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發展計劃重點介紹

課程組於2009年起推行的計劃的重點介紹:

跳至: 小班教學 資優教育 課程規劃 自主學習規劃

(一)小班教學:
小班教學政策
目的:
  1. 透過「小班教學」優化校本課程,提升學與教的素質。
  2. 藉「小班教學」創造一個便於學生互動、師生互動的優質學習環境。
  3. 學生透過在小班中學習,能有更多的發展及發揮機會。
  4. 運用「小班教學」的策略,教師能加強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。
基本方針:
  1. 制定教學人手及編配班級/學生人數。
  2. 規劃「小班教學」的教師專業培訓。
  3. 設定校本「小班教學」─小組學習模式。
  4. 利用多感觀的佈置,營造教室,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,以配合小班學習的功能。
運作程序:
  1. 學校行政:
    1. 於7月上旬,校長、副校長、教務主任、課程主任聯同相關科主任安排各小班於新學年的教學人員。
    2. 同樣時段,由教務主任、支援組組長及各班主任按學生成績及行為表現,編定新學年的各小班學員。
    3. 於7月下旬,按各小班的需要而制定新學年的上課時間表。
    4. 於8月中旬/11月中旬,當副校長收到「小班教學」進修資料後,會將資料向全體教師傳閱並由校方按學校需要甄選及推薦教師進修「小班教學」培訓課程。
    5. 課程組會於每學年初,於校本教師發展日舉辦「小班教學」工作坊/講座/研討會/規劃發佈會。
    6. 於8月下旬的新入職教師輔導中,向各新入職同工講解校本的「小班教學」理念與推行的策略/方針。
    7. 於校務會議及科組會議上,外出進修「小班教學」的同工必須向全體老師報告其學習的心得,並提供可於本校使用的方法。
    8. 校方將因應需要,提供資源來添置「小班教學」的教學材料。
  2. 課程/教學安排:
    1. 課程主任統籌「小班教學」的規劃及發展工作。
    2. 各科主任帶領科組成員制定「小班教學」的各項教學策略。
    3. 各科主任定期為科組安排「小班教學」的科組學習圈(如級統籌會議),以定明教學策略的推廣與執行工作。
    4. 各科主任按本科的情況,有系統地規劃「小班教學」的六大原則。
    5. 課程組(各科科主任)定明校本的小班學習分組情況。
    6. 課程主任統籌「小班教學」的觀課/研課活動。
提升小班教學成效的六大原則/元素/策略

課程方法評估
 
 



學生參與





小組討論
有效提問
有效回饋



(二)資優教育:
資優教育政策
目的:
  1. 透過資優教育對有潛能的學生提供學習及情意上之支援。
  2. 協助成績優異及有潛能的學生盡展所長。
  3. 藉個別及小組輔導,鞏固及發展資優學生的能力。
基本方針:
  1. 校本資優教育的培訓對象主要有以下三類學生:
    1. 學科成績優異
      中、英、數學科成績在校內相關成績達到全級排名最前的五個百分點或以內。
    2. 具特殊才能
      在校內外的非學科範疇中有卓越的表現或成就,如音樂、體育、視覺藝術方面獲得優異獎,或具傑出領導才能等。
    3. 智能優異
      經教育心理學家的標準化智能測驗評定為資優水平的學生。
  2. 教師透過與家長的接觸、與學生的交談、觀察和其他校內人士推薦,發掘具潛能的學生。
  3. 對成績、活動、品行及服務表現良好的學生,教師給予稱讚、鼓勵和獎賞(如獎狀、獎學金等)。
  4. 學校會因應學生的能力和興趣,安排適合的課程,如增益課程或加速課程等。
運作程序:
  1. 課程主任帶領各科主任制定各項的教學策略。
  2. 校方將按需要,提供資源配合校本的資優教育。
  3. 負責資優教育老師統整校本資優教育的安排。
  4. 校方因應學生的能力和興趣,安排適合的課程或活動。
  5. 校方因應學生的能力,推薦參與不同形式的校內外比賽、表演或司儀等活動。
資優學生的支援:
  1. 轉介專業評估、個別輔導、朋輩支援、學業支援……
  2. 家長支援:家庭輔導、轉介有關資優教育資源或專業服務。
  3. 調適政策:按專業評估建議為學生進行增潤或加速課程。
  4. 社區資源:引進社區資優教育資源網絡服務,推介有關資優教育資

三層架構校本推行模式

第三層次 III 校外支援,如:
  • 校外提名培訓
  • 參加比賽及培訓(奧數、劍橋)
  • 網上自學
第二層次 II 校本抽離式課程,如:
  • 小小探索家
  • 小組培訓(奧數、劍橋、寫作小能手)
  • 小組培訓(音樂訓練)
  • 小組訓練(戲劇創作)
第一層次 I 課程區分策略,如:
  • 分組活動,如合作學習
  • 全班式滲透課程,如:
    • 在各科目中滲入高層次思維技巧
    • 個人或社會社交能力和網上學習
學生對像 教育支援措施

資優學生的特質

一九九零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發佈「第四號報告」, 引用美國聯邦教育局對資優的界定,並為香港資優教育勾劃了初步的發展方向。

如果符合一項或多項的條件,便可被列為資優學生:

  • 智力經測定屬高水平;
  • 在某一學科有特強的資質;
  • 有獨創性思考,能夠提出很多創新的意見;
  • 繪畫、戲劇、舞蹈、音樂等藝術方面特有天份;
  • 有領導同輩的天賦才能,在推動他人完成共同目標方面有極高的能力;
  • 競技、機械技能或體能的協調有突出的天份。

資優學生在認知及行為方面特質

以下是資優學生在認知及行為方面的一般特質。資優學生並非都表現出相同的特質,當中可能有很大的差異。

  1. 觀察敏銳
  2. 學習能力高,能很快掌握新知識,並加以靈活運用
  3. 能理解抽象及複雜的概念
  4. 常識豐富
  5. 能記憶大量事實性資料
  6. 富抽象及邏輯思考能力
  7. 能有效地分析問題,並運用多種想法、方法解決問題
  8. 能有效地組織資料並將知識分類
  9. 喜愛新奇事物
  10. 想像力豐富,富創意
  11. 會主動學習感興趣的事物,並能作深入研究,有堅持不懈、尋根究底的精神
  12. 對社會問題(例如:政治、宗教、道德等問題)感興趣
  13. 對不公義的事,會憤憤不平
  14. 有獨特見解,不隨便附和他人的意見或跟從常規
  15. 自我要求很高,或力求完美
  16. 喜愛與年齡較長者結伴
  17. 有多種興趣或嗜好

除上述一般特質外,根據Howard Gardner(1993)的多元智能理論,人類擁有至少八種智能:包括語言、邏輯數學、人際關係、內省、音樂、空間、肢體動覺及自然辨識智能。資優學生可能擁有一種或多種潛能,以下所述的一些行為表現,可協助我們從不同範圍發掘個別資優學生的潛能:

一. 語言智能
  • 喜愛說話、口齒伶俐、用詞豐富、內容詳盡豐富
  • 表達力強、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
  • 具說服力、能言善辯
  • 好奇心強烈、喜愛發問
  • 喜愛閱讀
  • 擅長創作故事
  • 富幽默感
二. 邏輯數學智能
  • 對數學遊戲感興趣
  • 喜愛運用心算,計算準確
  • 喜愛下棋或需要思考的玩意
  • 對科學資訊感興趣
  • 主動探索事物的因果關係、規律或邏輯關係
三. 人際關係智能
  • 有領導才能
  • 行為比同齡兒童成熟
  • 善於觀察別人的感情、思想、動機和行為
  • 受人歡迎,有很多朋友
  • 能影響別人的意見
  • 有信心與不同年齡的人士相處
四. 自省智能
  • 明白別人的觀點或評語
  • 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喜好
  • 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
  • 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
  • 喜愛反思日常事情或有寫日記的習慣
五. 音樂智能
  • 喜愛聽音樂
  • 喜愛唱歌,有悅耳的歌聲
  • 能迅速記憶歌曲的旋律
  • 能辨別音調,能迅速察覺音調錯處
  • 能輕易掌握彈奏樂器的技巧
  • 能隨着音樂有節奏地擺動身體
六. 空間智能
  • 喜愛拼圖、迷宮等視覺遊戲
  • 喜愛繪畫
  • 能欣賞美好的事物
  • 善於砌模型或製作立體模型
  • 善於在陌生地方找出路
  • 能輕易地想像鳥瞰事物的景象
  • 能清楚記憶和描述視覺意象
七. 身體動覺智能
  • 善於模仿動作
  • 擅長一種或多種體育運動
  • 表現活躍,較難長時間安坐
  • 喜愛活動為主的學習方式
  • 大小肌肉反應靈敏
  • 喜愛用手勢、動作等身體語言表達意思
八. 自然辨識智能
  • 喜愛收集關於自然生態的資料
  • 對飼養動物或栽種植物有濃厚興趣
  • 喜愛考察地理環境
  • 對農村或漁村生活感興趣
  • 喜愛旅行和欣賞大自然景物



(三)課程規劃:

(中、英文)(見中文科英文科內容)



(四)自主學習規劃:

(進行中)